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航空   1699篇
航天技术   261篇
综合类   306篇
航天   28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DORIS related activities at the Navigation Support Office of the European Space Operations Centre. The DORIS activities were started in 2002 because of the launch of the Envisat satellite where ESOC is responsible for the validation of the Envisat Precise Orbits and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key Envisat activities at ESOC is given. Typical orbit comparison RMS values between the CNES POE (GDR-C) and the ESOC POD solution is 6.5, 18.8 and 23.1 mm in radial-, along- and cross-track direc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ITRF2008 ESOC participated in the reprocessing of all three space geodetic techniques; DORIS, SLR, and GPS. Here the main results of our DORIS reprocessing,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DORIS Service (IDS), are given. The WRMS of the weekly ESOC solution (esawd03) for the 2004–2009 period compared to the IDS-1 combined solution is of the order of 12 mm. Based on the long time series of homogeneously processed data a closer look is taken at the estimated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parameters of the different satellites used in this DORIS analysis. The main aim being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Z-component of the geocentre estimates. We conclude that the ESOC participation to the IDS ITRF2008 contribution has been beneficial for both ESOC and the IDS. ESOC has profit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very open and direct communications and comparisons that took place within the IDS during the reprocessing campaign.  相似文献   
82.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工程设计中,对于巡航迎角下栅格舵导弹的展开与折叠的压心变化控制对于控制系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创新性的首次提出利用栅格舵的内壁单元的偏转,即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来实现在设计点下的压心控制。由于设计过程需要多次迭代,本文利用计算在所关注的设计点处对展开折叠压心进行了验证,创造性的利用了等效代替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折叠状态压心的快速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83.
当某型客机飞控舵面作为液压能源系统的用户时,应用AMESim仿真软件,在相应的载荷作用下,对液压系统所需压力、流量以及相关液压附件参数的设置进行分析,并对舵面的仿真运动结果进行动画演示。  相似文献   
84.
油液含气量对液压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液压系统油液的含气量,空气进入飞机液压系统的形式以及飞机液压系统油液中的空气对飞机液压系统的影响,慢慢被国内外从事液压系统研制人们所重视,在国内,一些大专院校和液压技术研究机构正着手研究液压系统中这些问题。一个好的液压系统,它的抗故障能力是较强的,但是,设计中忽视某些问题,则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故障,甚至使液压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5.
采用全息干涉技术在高速流态试验装置 (激波管 )上研究了激波过弯道绕山坡到达三维物体的整个过程的流场 ,还采用传感器压力测量技术对三维物体表面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定量测量。结果表明 ,激波对三维物体与山坡的接合部、物体背风面及其拐角位置的影响是最大的 ;对于研究爆炸冲击波在复杂地形下对建筑物的冲击载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三角翼大幅度俯仰运动非定常测压实验洞壁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个几何相似大小不同的前缘后掠角 70°三角翼模型在闭口风洞中进行正弦俯仰振荡实验 ,测量三角翼模型吸力面动态压力以及风洞洞壁上最佳测压点的非定常压力。实验表明 ,三角翼模型在正弦俯仰振荡时 ,其吸力面动态压力以及洞壁上最佳测压点的非定常压力与三角翼模型上的法向力一样呈现迟滞环现象。模型展宽比 (翼展 /洞宽 )增大 ,迟滞环幅度增大 ,动态压力绝对值增大。无论上仰或下俯 ,模型展宽比 (翼展 /洞宽 )增大 ,三角翼模型吸力面涡破碎位置离前缘较远。风洞顶壁上最佳测压点非定常压力迟滞环方向与风洞底壁上对应最佳测压点非定常压力迟滞方向相反。风洞洞壁上最佳测压点非定常压力变化频率与模型正弦俯仰振荡频率一致 ,各最佳测压点间呈现时间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87.
介绍一种新型的、具有最小喉道面积的三维高超声速进气道 (称之为收敛形进气道 )的数值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形式的进气道 ,在整个飞行速度范围内可以降低阻力和高超声速发动机表面的热防护要求 ,通过降低外压缩表面的倾斜度和减少进气道及燃烧室壁的面积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采用低维次流动的气体动力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成这种形式的进气道。计算是在无粘气体模型构架内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的。同时用边界层方程计算出计及粘性的气流特性和进气道特性。数值算法是通过收敛形进气道的有限宽楔形外压缩表面的计算和实验数据来验证的。进行实验研究的马赫数M=2~ 1 0 7,基于模型进气道高度的雷诺数Re=( 1~ 5) × 1 0 6。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性很好。这些结果也和通常的二维进气道的数据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8.
飞机上耐高液(气)压部附件易发生泄漏破损等问题,对飞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开发了一种测试系统,以气体和液体为介质,以飞机蓄压器为例,通过压力检查、泄露测试、摩擦阻力测试,检测待测部件是否合格。检测结果证明,该测试系统可作为飞机机械系统耐高液(气)压部附件检测的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主、次流的进口总压比及出口背压对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FVABI)工作特性的影响与流动掺混机理,采用试验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进口总压比下引射器工作性能及掺混流场随背压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k -ε模型用于引射器掺混流场的模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进口总压比越大,引射器总压损失越大;进口总压比不变,随背压增加,引射器总压损失先减小后增加;进口总压比不变,引射器在背压变化过程中存在总压损失最小点;背压减小时,引射器存在临界工况点,且进口总压比越大达到临界工况点的背压越大,可变涵道比的范围变窄;主、次流掺混过程主要集中在沿气流方向上x/l=03~06位置之间,在黏性力作用下动量、质量充分交换,沿流向截面速度径向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90.
减压腔宽度对刷式密封泄漏特性和滞后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减压腔轴向宽度分别为0、04 mm和06 mm的基本型和两种低滞后刷式密封结构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下压差升降和转子转速升降循环试验,并对其泄漏特性和滞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压差大于02 MPa后,同一压差下的动态泄漏系数比静态降低约14%~20%;低滞后结构的密封性能优于基本型,其泄漏系数最高比基本型降低约20%;静态压差升降循环中,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6 mm的低滞后结构的滞后效应最强;动态的压差升降循环中,基本型结构的滞后效应最强。转子转速升降循环前后,w为06 mm结构泄漏系数减小约15%,滞后效应最强,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4 mm结构几乎不存在滞后效应;三种结构中,减压腔轴向宽度为04 mm的结构密封性能最优,滞后效应也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